|簡體中文

比思論壇

 找回密碼
 按這成為會員
搜索



查看: 592|回復: 1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古人的书房为什么多叫“斋”?

[複製鏈接]

251

主題

1

好友

2605

積分

大學生

Rank: 6Rank: 6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懶
    2024-12-10 10:25
  • 簽到天數: 948 天

    [LV.10]以壇為家III

    推廣值
    0
    貢獻值
    30
    金錢
    2148
    威望
    2605
    主題
    25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於 2024-3-15 20:57:04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据说写《聊斋志异》的蒲松龄,为了搜集民间的“奇闻异事”,就在家旁边设了一个茶摊,喝茶不收钱,只要能讲出故事就可以。这个“志”指的是记述,“异”指的是奇异的故事,“聊斋”是啥呢?就是蒲松龄书房的名字。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古人的书房。

    古代文人雅士为什么对书房这么看重?

    古代的读书人,除了追求仕途,更注重自身的修身养性,所以,他们需要有一间不大不小的书房,通过收藏书画、摆设用品、种养植物等等方式,营造出一个符合自己审美和情趣的环境,说白了,那就是精神家园。这样,不论仕途上是进是退、是喜是忧,回到书房的时候,依然能够在精神上畅游于天地之间。

    所以,给自己的书房取一个既符合个人审美又能表达自己志向、情趣、品格的名字就变得非常重要,亭、台、楼、阁、轩、榭、廊、舫,堂、斋、园、舍、馆、居、庐、庄等等,这些意向悠远又出落红尘的建筑就经常出现在书房的名字里。

    不过,细数起来,用来给书房命名最多的还是“斋”字,为什么呢?

    因为和“斋”的本意相关。“斋”字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写作“斎”(zhāi),从“示”,“齐”声,本义是指古人在祭祀或举行典礼前整洁身心以示虔敬,《说文解字》里说“斋,戒洁也”。

    所以,“斋”字成为书房用词的头牌,显然表达了主人清心寡欲、清净雅致、不与世俗论短长的志趣。

    有关书斋的最早记载是哪个呢?是西汉扬雄的“玄亭”,又称“草玄堂”。这扬雄是成都人,擅长做赋,有《长扬赋》《蜀都赋》《甘泉赋》等名作传世,当时和司马相如齐名,世称“扬马”。晚年的时候,扬雄潜心钻研哲学,写成《太玄经》九卷,因此,他在成都的故宅就被叫做“草玄堂”,这个“草”是动词,意思是草写、著述,所谓“草玄”,就是“著述太玄经”的意思。只可惜,同为草堂,同在成都,杜甫草堂的名气和命运可比扬雄的草玄堂好了太多。

    此后,书斋经过隋唐至宋继续发展并逐步走向成熟,明清时期达到了顶峰,成为历代文人心中的人间净土、世外桃源。

    古人书房里的布局是什么样的?

    其实,我们很难在早期的文献里找到书斋的室内布局标准,怎么办?古人的绘画里有线索。

    我们拿书房成型的时代——两宋前后举例,在宋代画作《羲之写照图》里,书房以榻为中心,榻的后面放置屏风作为格挡,四周再布置桌案来摆放书籍和文房四宝。

    到了明代,书房的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再只有床榻一个中心,而是有两三个中心点,比如床榻、书案、茶几、琴棋画案等等,这也让书房产生了自然分区,学习的时候就在书案、画案位置;想娱乐放松,就换到琴案、棋案位置;待客的时候,在茶几位置;需要休息了,就回到床榻处小睡。

    更重要的是,由于书房文化在明代的时候到达了顶峰,书房的用具和摆设也有了大致的标准,下面我们就来听一听几位有钱、有闲、有知识、有文化的人对书房提出的软装建议。

    比如,明代主业戏曲作家、副业养生学家高濂就曾经在自己的养生专著《遵生八笺》里说,书房不要太大,否则收不住心神,还应该留一些小的窗户,摆几组盆景,离窗户比较近的地方可以养上几条鱼,这样,书房就变得动静皆宜,充满活力。(书斋宜明静,不可太敞。明净可爽心神,宏敞则伤目力。窗外四壁,薜萝满墙,中列松桧盆景,或建兰一二,绕砌种以翠芸草令遍,茂则青葱郁然。旁置洗砚池一,更设盆池,近窗处,蓄金鲫五七头,以观天机活泼。)

    在画家、园林设计师文震亨的《长物志》里,则事无巨细描述了书房的配置器物,从文房笔砚到哥窑定瓶一应俱全。他还建议说,闲的时候要多搞搞插花,这样可以收到早上的露水,便于清心明目;书房里的挂画呢,山水为上,花木次之,鸟兽人物尽量避免,估计是觉得山水画可以让人心胸开阔,增长自己的浩然之气。(斋中长桌一,古砚一,旧古铜水注一,旧窑笔格一,斑竹笔筒一,旧窑笔洗一,糊斗一,水中丞一,铜石镇纸一。左置榻床一,榻下滚凳一,床头小几一,上置古铜花尊,或哥窑定瓶一,花时则插花盈瓶,以集香气,闲时置蒲石于上,收朝露以清目。或置鼎炉一,用烧印篆清香。冬置暖砚炉上。壁间挂古琴一,中置几,如吴中云林几式最佳。壁间悬画一,书室中画惟二品,山水为上,花木次,鸟兽人物不与也。)

    明末清初的文学家、戏剧家李渔则在《闲情偶记》里说,书房的墙最好是土墙,颜色要淡雅。利用名人字画增加厅壁内容的时候,不宜太素,更不宜太繁复,否则非但不宜人,还会毁人。

    至于书房里的用具,高濂在《遵生八笺》里做了详细的罗列,笔墨纸砚、琴棋书画、桌椅板凳一应俱全,甚至还有什么拂尘、搔背(就是老头乐)之类,要是活在今天,他绝对是一位响当当的优质买手。

    几个大名鼎鼎、容易搞混的书房:南书房、上书房和御书房

    不过,要说到极致的书房,那还得数清代皇帝的书房,接下来,我们就到紫禁城来看一看。

    紫禁城里有多少书房呢?答案是四十多处,文化教育、藏书阅览、词臣顾问等等活动都在各种类型的书房里进行。早期的书房,除了搞经筵的文华殿外,全部分布于保和殿、乾清宫和养心殿三区,而且都是政寝合一的建筑,也就是皇帝的寝室、起居室、书房和召见大臣商议军国大计都集中在一个建筑区域。后来,由于读史论经成为帝王非常重要的必修课,但凡殿堂里设宝座的地方,都会摆放典籍和书案,书案上放上笔筒、笔架、笔洗、笔掭(tiàn)、笔匣等文房用品。

    先说南书房,我们经常在影视剧中听说的南书房,原本确实是康熙早年读书的地方,后来,康熙选调翰林或者翰林出身的官员到里面当值,南书房就成了这些文学侍从的办公室。这些官员,除了应制撰写文字之外,还要遵照皇帝的旨意起草诏令,致使南书房一度成为发布政令的地方。雍正年间,军机处成立以后,南书房才恢复了“书房”的本意,专门负责文词书画的事情。

    再说上书房,最初叫“尚书房”,是皇子们平日读书的地方,始建于雍正初年,屋里悬挂着“前垂天贶(kuàng)”“中天景运”和“后天不老”三块匾额,合称“三天”,道光年间,道光帝下诏把名字改成了“上书房”。乾隆朝后期,由于乾隆帝在位时间长达60年,所以也有部分皇孙、皇曾孙在上书房读书学习。

    再说御书房,一听名字就是皇帝专用读书、藏书的地方,不过,故宫里并没有一处固定的宫殿被叫做“御书房”,它是很多个皇帝专用书房的统称。其中比较著名的,包括了倦勤斋、漱芳斋、三希堂等等。

    三希堂的“三希”有两个意思,一是“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意思是“士人希望成为贤人,贤人希望成为圣人,圣人希望成为知天下的人”,有督促、鼓励自己勤勉向上的含义。另外一个意思,指的是三件著名的收藏品,也就是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

    总结一下,从宋代开始,文人起居的书斋就被称为“文房”,以书、画为中心,多种多样的文人趣味在此展开,从金石碑帖、古铜器、笔、墨、纸、砚这样的文房用具,到随身的器玩、服饰以及室内的各种设施,再到茶、花、香、园艺等,文人生活各个方面的种种趣味都得到了发挥。可以说,书房不仅是文人雅士个人志趣的表达,也是那个时代生活和文化的印记,彰显着时代的气韵和斯文。


    4

    主題

    1

    好友

    195

    積分

    小學生

    Rank: 2

  • TA的每日心情
    難過
    2024-12-20 23:47
  • 簽到天數: 116 天

    [LV.6]常住居民II

    推廣值
    0
    貢獻值
    0
    金錢
    55
    威望
    195
    主題
    4
    沙發
    發表於 2024-3-16 16:59:39 |只看該作者
    奶子不错,口罩不美丽!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按這成為會員

    重要聲明:本論壇是以即時上載留言的方式運作,比思論壇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而一切留言之言論只代表留言者個人意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讀者及用戶不應信賴內容,並應自行判斷內容之真實性。於有關情形下,讀者及用戶應尋求專業意見(如涉及醫療、法律或投資等問題)。 由於本論壇受到「即時上載留言」運作方式所規限,故不能完全監察所有留言,若讀者及用戶發現有留言出現問題,請聯絡我們比思論壇有權刪除任何留言及拒絕任何人士上載留言 (刪除前或不會作事先警告及通知 ),同時亦有不刪除留言的權利,如有任何爭議,管理員擁有最終的詮釋權。用戶切勿撰寫粗言穢語、誹謗、渲染色情暴力或人身攻擊的言論,敬請自律。本網站保留一切法律權利。

    手機版| 廣告聯繫

    GMT+8, 2024-12-29 20:02 , Processed in 0.013163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