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诞生之后,“摧毁”的除了短信业务还有微博。厌倦了各式“大V”“网红”的人们纷纷进驻朋友圈,在这个全新的社交平台开始崭新的时间线。
几年时间过去,每个人的通讯录里好友数量都成倍增长,朋友圈也愈发热闹,甚至可以说变得有些“臃肿”。从2011年1月21日上线至今,微信时代已经进入了第7个年头,很多人也已经迎来了与朋友圈的七年之痒。
被“圈”起来的日常
“自拍发吃新妈晒娃秀方向盘,养生鸡汤菩萨生辰给我点赞,横批香港代购。”关闭朋友圈已经两月有余的白领王璐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如此总结朋友圈主要内容。“这不是我的原创,但我觉得描述得实在是太贴切了。”
关于朋友圈内容,网友总结的另外一个版本是:“星座,偏方,不了情;励志,谣言,睡不醒;扭胳膊,崴脚,打吊瓶。”
这些总结多少有些戏谑调侃的意味,但是认真总结下来,朋友圈内容确实无非以下几类:转发公众号内容,可能是与行业相关,可能是社会热点事件,也有可能是心灵鸡汤或者养生秘籍;发表个人状态,可能是工作进展,可能是吃饭度假,也有可能是身体或者心理状态;再就是一些不知所云的状态了,可能是一段文、一张图,也有可能是对象不明的咆哮或者吐槽。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包晓英在采访中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常见的这些朋友圈内容可以看为人们对于被尊重、被了解的需求,“和其他网络社交平台一样,朋友圈塑造了一个虚拟的我。不能说这个虚拟的自己一定是虚假的,但其中肯定有无意或者有意选择的成分,然后就变成了另外一个自己”。
谈到决心关闭朋友圈的理由,王璐的回答是“愈发没有营养,浪费时间以及造成了某些压力”;“很多人转发的东西都是一样的,刷来刷去都是一样的内容。睡觉前刷,起床时刷;吃饭时刷,坐地铁时刷。以前觉得是利用碎片时间关心朋友、了解资讯,现在觉得就是浪费时间”。
“而且看着别人在碧海蓝天的沙滩上度假,自己却在办公桌前吸霾加班,本来就累,这下更烦了。并且还得去给人家点赞,说些羡慕嫉妒恨之类的话。”王璐说。
即便是自己发布照片,除了拍照、修图,更大的压力是隔几分钟就刷新看看收集到了多少赞和评价,数目太多担心自己是不是太招摇,数量太少则是担心自己最近是不是人缘不佳。
我关闭了朋友圈
除了陷入到“总是羡慕别人”或者“处心积虑让别人羡慕”的尴尬境地,关闭朋友圈更加核心的理由是随之而来的社交压力。“动不动就有各种投票、求赞,很多还是点进去找半天找不到。还有各种晒娃的、晒受伤的,不点赞、不关心,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了。还有各种做代购的,真心是——烦不胜烦。”
可以说,达到一定量级后的朋友圈完美地复制和放大了现实中的熟人社会,但是大家之所以喜爱网络社交平台的重要原因之一正是可以逃离现实中的熟人社会。2016年,腾讯的一项调查指出,“95后”最常用的社交工具是QQ,而微信的用户大多是成年人。一时之间,“‘95后’都用QQ,老年人才玩微信”的段子传遍了互联网。一些“95后”认为,微信就像是“一个气氛尴尬的家庭派对”,但是“又不能真的走开”。据《“95后”新生代社交网络喜好报告》显示,高达48.2%的“95后”会屏蔽自己的父母。
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关闭了朋友圈。
关闭朋友圈似乎正在成为一股潮流,就跟几年前大家纷纷离开微博转战朋友圈时一样,甚至有调查显示微博正在复苏。根据2月23日微博发布的财报,微博的月活跃用户已经达到了3.13亿,移动端用户占比高达90%。因朋友圈而一度低迷的微博,现在已经收复失地,用户数更胜从前。
“关闭朋友圈之后我确实用回了微博,一方面微博上已经没什么人活动,发点儿啥不用顾虑那么多。二是毫无负担地只看看自己喜欢的知识或者明星账号,也没什么压力。”王璐告诉记者。
离开朋友圈之后
关闭朋友圈究竟有哪些好处呢?记者采访了多位已经或者正在试着关闭朋友圈的人,总结下来主要好处有三点。
首先是时间再管理。“刷一次朋友圈看起来似乎只需要三五分钟,但一天刷上十次几乎就要一个小时了,把这一个小时利用起来可以去一趟健身房或者读完一篇学术文献了。”某互联网公司架构师沈蔚告诉记者,工作间歇把视线从手机屏幕挪到窗外风景之后,自己的干眼症好转了不少。
其次是规避社交风险。关于朋友圈的礼仪,不少公众号做过相关的探讨,甚至有“点赞之交”这样的词语应运而生。事实上对于朋友圈的友情管理,越来越多的人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王璐告诉记者,自己有段时间出差在国外,因为日程繁忙加上时差原因,错过了一位朋友表示心情不佳的朋友圈状态,后来联络便觉得不如原来热络。
“通过别的朋友才知道,原来她因为我没有即时评论和表示关切而有所不满,或许为了规避风险我当时也应该发朋友圈告知大家,我出差在国外。”对于这样的事情,或许只有“捂脸流泪”这个emoji表情能准确地表达当事人的感受。“倒不如昭告天下我关闭朋友圈了,与这种躺枪情况彻底一刀两断。而且再也不用碍于面子转发各种关系新闻和投票信息了,难得清静。”
第三是不再碎片化消解自己的感情。电视节目编导王珅在采访中告诉记者,自己以前有写作的习惯,但是这一两年来却发现愈发难以完整表达感情或者想法。“我自己分析了一下是因为信息获取太容易了,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很容易找到共鸣,然后在这种共鸣中消解掉,从而失去了很多创造力。而各种获取信息的途径中,朋友圈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
但需要补充说明的是,离开朋友圈并不代表着离开网络社交平台,而是可以通过采取不同平台实现不同需求的方法来缓解网络社交压力。晒照片用instagram,追星用微博、贴吧,发心情状态用微博小号或者微信分群组显示。至于朋友圈,不妨只留下一条无伤大雅却也并不走心的时间线。
歡迎光臨 比思論壇 (http://108.170.5.74:8080/) | Powered by Discuz! X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