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中文

比思論壇

 找回密碼
 按這成為會員
搜索



查看: 488|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耶鲁科学家复活猪脑,正常运转但没有意识,离实际应用还有多远?

[複製鏈接]

4740

主題

0

好友

2萬

積分

教授

Rank: 8Rank: 8

  • TA的每日心情
    奮斗
    昨天 20:37
  • 簽到天數: 3373 天

    [LV.Master]伴壇終老

    推廣值
    0
    貢獻值
    323
    金錢
    58257
    威望
    20471
    主題
    4740

    文明人 回文勇士 中學生 簽到勳章 簽到達人 男生勳章 高中生 大學生 教授 伴壇終老 文章勇士 附件高人 文章達人 附件達人 愛因斯坦

    樓主
    發表於 2021-10-1 08:52:37
    个体可以仅靠大脑存活吗?早在1981年,哲学家希拉里·普特南就思考过这个问题,他提出了著名的假想“缸中大脑”:将个体的大脑浸泡在装满特殊液体的容器中,同时将其神经末梢与计算机相连;这样在计算机信号的刺激下,个体理论上就可以一直维持活着的“感觉”。《源代码》、《黑客帝国》等科幻电影中都有这一假想的影子,而耶鲁大学的一群科学家则将它搬进了现实。


    在32只猪死亡4小时后,耶鲁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BrainEx系统复活了它们的大脑,其主动脉、毛细血管等的循环和部分细胞功能恢复正常。相关研究登上了《Nature》封面,同期刊载的评论认为“BrainEx研究开辟了以前无法想象的可能性”。

    BrianEx如何让死亡4小时的猪脑“复苏”?

    BrianEx是一套体外循环灌注系统,简单来说,它可以为器官组织提供氧气和各种营养物质,同时带走代谢废物,进而维持机体平衡。从屠宰场取出32只猪脑4小时后,科研团队通过颈动脉将BrianEx与猪的大脑连接在一起。在持续6小时的连接期间,研究人员意外地发现32个大脑全数恢复了主要动脉和毛细血管等的循环。


    在BrianEx系统的支持下,猪的大脑皮层神经元形态和密度都恢复到了正常范围。出于伦理考虑,猪脑的神经活动都被人为抑制了,并不具备意识。但是科研人员利用电极进行神经元电活动检测时,观察到了神经元自发的突触活动。这就意味着,这一时期的猪脑实际上具备形成意识的能力。

    由于资源限制,6小时后该实验被人为中断。理论上,BrianEx可以更久地维持猪脑功能。该研究的负责人内纳德·塞斯坦在发布会上表示,该研究证明了“细胞凋亡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且可以被推迟、保存,甚至是逆转。”

    生命永续已经在路上了?

    该研究登上《Nature》不久,就有读者热切地询问“这项研究是否意味着我们离生命永续更近了一步?”对此,纳德谨慎地表示,这么说还为时尚早。一方面,BrianEx技术尚未成熟,另一方面,纳德认为“缸中大脑”毕竟只是哲学家的假想,若没有其他领域的进步,仅靠“散装”的大脑活着,大众未必能够接受。


    短时间内来看,一直活着还不可能,但科学的探索并没有止步。据悉,哈佛、牛津、斯坦福、贝勒医学院等学术中心都设有致力于此的实验室,耶鲁团队之外,他们也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

    DNA顶端那段随细胞分裂不断消磨的端粒,是限制我们无法一直活下去的主要原因,它也因此被誉为“生命时钟”。2019年,贝勒医学院Hisayuki Amano研究团队发现补充“派维络”类物质可以维持端粒长度,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倒拨“生命时钟”,拉长人们的存活期。尽管离一直活下去的目标还很远,该物质还是受到了日生科企博奥真(Bioagen)等资本力量的青睐。在它们的推动下,“派维络”已通过大丸百货、京D国际等流向部分一二线城市的富人群体。

    去年年底,特拉维夫大学医学院Shai Efrati教授也取得了新的进展。研究人员邀请35名65岁以上的志愿者进行为期3个月的高压吸氧干预,结果志愿者们的端粒都表现出明显的增长,长度平均延长了20%。著名歌星贾斯汀.比伯等富翁都在享受这一技术红利,国内上海等地也开始出现“O2 ARK”高压氧舱等主流品牌的身影。


    两难困境:等待复苏还是拯救他人?

    快速发展的生科技术面前,一些困境也开始浮现出来。不同于派维络、高压氧舱等的顺利进展,耶鲁大学此次的BrianEx研究引起了广泛的争议。

    现代医学认为,大脑和心肺停止活动是生命停止的标志。杜克大学法律与哲学教授Nita等人担忧BrianEx研究会冲击人们对生死的认知。凯斯西储大学生物伦理教授Stuart则认为该研究会潜在地阻碍器官捐赠:“随着BrianEx研究的成熟,努力复苏器官会变得越来越合理,这时候应该抓紧时间进行大脑复苏还是留下健康器官拯救他人呢?” 此外,一些关于贫富差距、地球承载力的讨论也引起了一定关注。


    或许,在通往生命永续的道路上,我们需要解决的难题远不止于技术。大力发展生物科技之外,如何规避技术可能带来的混乱和危害也是重中之重。

    重要聲明:本論壇是以即時上載留言的方式運作,比思論壇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而一切留言之言論只代表留言者個人意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讀者及用戶不應信賴內容,並應自行判斷內容之真實性。於有關情形下,讀者及用戶應尋求專業意見(如涉及醫療、法律或投資等問題)。 由於本論壇受到「即時上載留言」運作方式所規限,故不能完全監察所有留言,若讀者及用戶發現有留言出現問題,請聯絡我們比思論壇有權刪除任何留言及拒絕任何人士上載留言 (刪除前或不會作事先警告及通知 ),同時亦有不刪除留言的權利,如有任何爭議,管理員擁有最終的詮釋權。用戶切勿撰寫粗言穢語、誹謗、渲染色情暴力或人身攻擊的言論,敬請自律。本網站保留一切法律權利。

    手機版| 廣告聯繫

    GMT+8, 2024-11-1 08:02 , Processed in 0.043677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