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思論壇
標題:
中国最美古民居原来在这里[37P]
[打印本頁]
作者:
逸然
時間:
2016-11-28 20:22
標題:
中国最美古民居原来在这里[37P]
福建龙岩培田
故土难离昨日离,乡音不改何时归。
我们大约是在午后2点左右到达的培田村,村口一块新石,上面簇新的几个鲜红大字:培田古村落。石后探出几支梅,花艳叶无影,正是好时候。站在梅树下,有暗香涌动,前方一株参天大树,树下一牌坊,能清晰看见“恩荣”二字,下面的对联写得铿锵有力荡气回肠,右边一架水车,仍然嘎吱嘎吱地响,似乎是为了不辱使命必须要死而方休才算对得起谁。
去培田需乘火车到龙岩,然后换车走县道,再改乡道,如此才能让人在见到如此庞大齐整的古民居群落时格外震惊。
在接受过那梅花香与水车响共同构筑的声色世界的洗礼后,我们穿过牌坊,身前身后,仿佛一步千年。
进村的石子路被风雨磨得光华硕硕,谁能想到这条并不通直的石子路当年却是车辇隆隆马蹄声不断的官道?这条路连着连城和龙岩,通上杭与长汀,一直到上个世纪三十年代,都是闽西交通要道。此处还有个河源溪,从河源溪上船可到汀江,汀江是闽西地区最大的一条江,号称客家人的母亲河,她与梅江汇合而成韩江,再经潮汕直入南海.换言之,今日深闺小村培田,曾经离整个世界都那样近。
如今的河源溪水已浅,渡口虽仍在,却是一派败落景象。一条陆路一条水路共同构成的黄金通道随着交通的发展渐渐被冷落,曾经要塞上的渡津培田亦隐退到了历史的身后,这也就解释了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份震惊之由来。
客从四面来,经培田再向八方去.依托良好的地理区位优势,鼎盛时期的培田虽然不过百十户人家,却拥有百余座豪宅大院.彼时,她拥有店铺49家,包括织布厂、印染厂、造纸厂、火药厂、枪厂,甚至还有钱庄、银库、赌场和当铺,第三产业如此发达,活脱脱是繁华都市的缩影.培田那样小,这份浓缩的繁华便显得尤为璀璨。
要想富,先有路,是培田兴旺的根本原因。富裕了的培田人像任何一个有钱人那样干了两件事:一盖房,二发展教育。所谓成也萧何败萧何,官道一改,培田的江湖地位一落千丈.但是,假设水路陆路繁忙至今,培田古村还能躲过那岁月的劫难尚能安好么?祖先给这个面积只有13.4平方公里、村民不过一千余人的小村落留下的这笔巨大的遗产:一条千米古街、三十幢大宅、二十一座祠堂、六处书院、四处庵庙道观、两座跨街牌坊,我们这些800年后的人是否能得以观瞻就成了一桩悬案了。
再说教育。这里初始的学堂有十倍山学堂、岩子前学堂、白学堂书馆以及业屋学堂,最后诸校合并成南山书院。对于培田的子弟,不分贫富,一律免费入学,并给予奖励政策。培田人办学的成就显而易见:从明成化到清乾隆年间,培田出了一百九十一位秀才,从乾隆三十年到光绪三十一年,又出了一百二十人。
值得额外一提的是,村中有座容膝居,一个不大的院子,是在别处难以见到的女子学校。换言之:女子性教育学校。培田的女子们不仅要知书达理,还要懂得夫妻恩爱,都是奔着出得了厅堂上得了婚床的极品女子去的,真真了不得。墙上的“可谈风月”四个大字依然清晰,仿佛能听见莺燕娇俏之声,但关起门来再浪荡出了门去,依然要低眉敛目屏气收声小碎步走起的吧。
墙里墙外,原本是两个世界。
经济的发达促成了教育的发展,而读书,让富裕的培田人看上去不似那些一夜暴富的土豪们满脸粗鄙,反应在实处,就是那些优雅美好的建筑,一石一瓦,毫不含糊;一桌一椅,皆有讲究。一板一眼里埋藏着春秋。如今东南沿海一带的农民已然富裕起来了,但你去看看那些房子,外表一律崇洋且无个性,内里更是看不见一丝一毫诗意栖居的影子,这一点甚至还不如东南亚一些落后国家贫穷的乡村,他们穷,但是茅舍里仍然透露着生活的审美。
历史从来不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若去梳理,必然都能寻踪。但是,寻踪,岂是匆匆过客能体味的?要见风景,必得离乡远行。要知因果,只能埋头深究。但是,但凡走过这里的,谁能轻易忽略这样一个培田?
你我不能,旧时那些或因升迁或遭贬或是纯粹闲游经此的文人官员也不能。想来,他们也会诧异于培田的气度,继而心生爱慕,于是任性地在有着九厅十八井的官厅里小住几天啥也不干就发发呆也是极好的。其中便有跟和珅斗得死去活来痴缠不休的一代才子纪晓岚。纪先生当然是见过世面的,但他还是臣服在培田的石榴裙下,兴致所至,写下“渤水蜚英”四字,至今还挂在培田的门头上。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培田作为要塞重镇的使命已经完成,如今,她甚至是破败的,但却是恰到好处的破败,是一种未被再被往深处破坏的良好保护:我们一方面可以感受到她曾经的繁华与美好,另一方面又不影响我们去感慨历史的沧桑与残酷。更难得的是,在培田的保护与发展上,当地政府并没有强势介入借打造开发之名行破坏之实,他们很谦虚又很聪明地引入了一大批NGO组织,把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士去做,从而使得培田依然质朴,接地气。
我们并不期待所谓的华丽转身,我们只是希望我们的下一代依然能够通过培田感受到传统之美。
————————————分割线——————————
这条不起眼的溪流叫河源溪,从此处上船可到汀江,汀江是闽西最大的江,汀江与梅江汇而合成韩江,再经潮汕直入南海,在水路担当交通要责的年代,她意义非凡,培田便是因为地处必经之黄金通道而繁华。如今,河源溪浅,曾经热闹非凡的码头已经车马不见,假设,这条水路繁忙至今,培田古村尚能安好躲过那岁月的劫难么?
村口,一座高大的青石牌坊,上书“恩荣”二字,一幅对联铿锵有声:世有风毛叠荷宸慈颁紫綍,身随豹尾曾陪仙杖列黄麾。附近一株寒梅开得正好,暗香浮动处,一架古老的水车孜孜不倦地发出嘎吱嘎吱的响声。心,一下子静了下来。
那梅花香,那水车响,共同构筑的声色世界,仿佛是对你我即将进入某个神秘地界的洗礼。跨过去,身前身后,一步千年。
培田的祖先给这个面积只有13.4平方公里、住户仅三百多家、村民不过一千余人的小村落留下一笔巨大的遗产:一条千米古街、三十幢大宅、二十一座祠堂、六处书院、四处庵庙道观、两座跨街牌坊。
脚步踩在这样的青石板街上,心里真是说不出的妥帖。
每次走过时都会止不住地想:在那巷道的最深处会藏有怎样的旖旎?而在拐角处,我又将与谁擦肩?
斜阳暖处,一白发老妪倚于门框,心无旁骛地清点一天的收入。
如今看来,培田是一个身处偏地的小山村,她以一村之体撑起如此辉煌的建筑群落,这种反差,实在是令观者震惊。历史从来不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若去梳理,必然都能寻踪。但是,寻踪,岂是匆匆过客能体味的?要见风景,必得离乡远行。要知因果,只能埋头深究。
宗祠里的古戏台,唱了千年的戏,如今,还会哪一出?
一桌一椅,皆有讲究。一板一眼里,埋藏着春秋。
旧时的建筑,于细节处亦彰显着雅致与美好。
吴家大院原名灼其堂,始建于清末,成于民国初年,占地1200多平方,原本已摇摇欲坍塌,2005年经修缮如旧,始有今日气象。这里也是村里唯一一处正规住宿地,公开价格是60-120元/晚不等,可以讲价。
院子里一木桩,不晓得原本是作何用度,也许是晾衣服的,也许是晒菜叶的,到了小猪村妇这里,就变成了练武功的咏春木桩了。皇帝鼓励:好好练,以后闯荡江湖维护世界和平什么的就拜托你了。
看到糍粑的时候,皇帝是站在村妇身后的。所以,村妇接过大姐的货之后,没过大脑就叫了一声“给我钱。”众人一愣,哪有拿人东西还管人家要钱的?首席村妇就该欺负一般村妇么?!妇回头,皇帝已不见,最后是同行的龙岩旅游局黄局黄大姐付了钱。自此,得一新外号:给我钱。真是难为情。
梅花树下有破椅,摇摇摆摆很惬意。
对称结构里,有着对生活安稳最详细的向往。
光从藻井里斜着射将过来,温暖了谁的眼?
在培田的开发和保护上,有着诸多NGO组织的身影,她们引导着村民,在不破坏历史和传统之美的前提下,改善着村民的生活。
这些沾染了数百年的老房子里如今依然充满了烟火气。
造型独特的锅盖
聚精会神看电视的老人
容膝居,一个不大的院子,是在别处难以见到的女子学校,换言之:女子性教育学校。培田的女子们不仅要知书达理,还要懂得夫妻恩爱,都是奔着出得了厅堂上得了床的极品女子去的,真真了不得。墙上的“可谈风月”四个大字,仿佛能听见莺燕娇俏之声,但关起门来再浪荡出了门去,依然要低眉敛目屏气收声小碎步走起的吧。墙里墙外,原本是两个世界。
村妇很得意的一张照片。没有因为所以,就是喜欢。
一墙开两门,造型迥异,听了一耳朵,据说是男女厕所。
培田是个有文化的村子,在这里,你每一步踩到的不仅是历史,而且是有深刻寓意的历史。这个图案你看出来了吗?
这个是龙凤呈祥。
整个村庄几乎闻不到商业气息,有几家店铺,卖得最多的是手工姜糖。
以及一些取材于自然的手工艺品。
故土难离昨日离,乡音不改何时归。前路莫测,留个影先。
赶牛荷锄归
专注剪纸的老太太,那么好看。
和诸位老爷爷一起代表培田古村欢迎你哟。
冲冠一怒为红颜。
诸位围观的鸡友,你们如此淡定地隔岸观火,真的好么?
咱俩住在这儿,一人一条街。如何?
作者:
TLDXC
時間:
2016-12-20 11:08
生活的节奏很慢
作者:
zbx8204
時間:
2017-6-10 14:51
真是美不胜收啊
歡迎光臨 比思論壇 (http://108.170.5.74/)
Powered by Discuz! X2.5